看见光合作用:国产SIF测量系统的创新与实践

SIF(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如同一位精准的医生,用专业的”听诊器”直接捕捉植被光合作用的真实脉搏。作为光合作用的天然光学信号,SIF强度直接反映了植物的内在”生理活性”,而不仅仅是表观的”绿度”。这种对植物生理状态的直接探测能力,使SIF技术在胁迫早期预警、精准估产和碳汇核算等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为农业管理、生态监测和碳循环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技术途径。

从内蒙古包头的封山育林保护区,到贵州关岭的喀斯特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再到河南鹤壁的现代农业气象田,一套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度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光谱系统,正持续服务于国内多个典型生态与农业研究场景,为植被光合监测提供可靠数据支撑。

一、技术优势:精准捕捉光合”脉搏”

本系统采用先进的光学设计和信号处理技术,具备以下特点:


光谱范围:650 – 800 nm,精准覆盖O₂-A、O₂-B等关键荧光吸收线。


精密光谱采集:0.3 nm光谱分辨率配合0.1 nm采样间隔,可清晰解析氧气吸收线特征


优异信噪表现:1000:1的信噪比确保微弱荧光信号的可靠提取


稳定环境适应性:半导体与风冷协同温控,保证野外长期稳定运行


宽动态范围:5000:1的动态范围适应各种光照条件

日内变化趋势
(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区域尺度生态环境自动观测样方1,2022年7月1日)

二、精度保障与验证体系

我们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实验室与野外标定流程,确保数据准确、可靠:


实验室绝对辐射定标:每台仪器出厂前均在暗室环境中使用积分球和标准灯进行绝对辐射定标,标准灯经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标定,确保数据物理量值的准确性。


出厂标定与质量控制:系统集成自动光路切换功能,出厂前进行暗电流采集与标准白板参考测量,有效抑制仪器漂移与环境干扰。


与国际品牌比对验证:为客观评估性能,我们与Ocean Optics(海洋光学) 光谱仪进行了同条件对比测试。结果表明,本系统在信噪比、稳定性和荧光反演一致性等方面均达到相当水平,具备可靠的数据可比性。

国产光谱仪与进口的海洋光学QE Pro总体上具有统计意义的一致性,尤其在远红波段(O2B)两者的相关性达到92%(R2=0.85)

三、 典型应用案例

河南省鹤壁市农业气象观测站

鹤壁站农作物为两季种植模式,在安装期间(5月中下旬)处于冬小麦的生长季后期,冬小麦于6月10日前后收割完毕,随后种植玉米。
鹤壁站的设备在5月20日到6月3日,设置的工作时间是上午10:00到下午14:00,采样频率为10分钟,自6月4日以后,采样频率设置为5分钟,这样,理论测量每天数据量分别是24条和48条。设备的实际有效数据≥98%,表明设备可以稳定采集传输数据。

SIF观测值的最低点时间与现场小麦收割日期完全一致,SIF的突然降低能够很好地反映小麦快速收割的实际情况。

同时期物候相机(植被指数)观测趋势表明,虽然NDVI触底日期与小麦收割日期相近,但下降趋势较SIF更为平缓,对于植被收割(突变)情况的反映敏感性不如SIF。

在玉米开始生长阶段(7月初)和快速生长阶段(7月中旬),均能从SIF的缓慢变化和快速增大上得到明显的反映。

SIF与植被指数(NDVI)数值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玉米快速生长期开始时间上,SIF日期与NDVI日期仅仅差了1天。
植被指数显示,在DOY = 194天(7月14日)开始时,玉米才有一个明显的抬升期,这个日期与SIF观测的7月15日基本一致。

在河南省鹤壁站冬小麦-玉米轮作系统中,本SIF测量系统持续稳定运行,数据接收完整。系统精准捕捉到小麦收割引起的SIF急剧下降,响应较植被指数更为敏锐;同时清晰记录了玉米出苗与快速生长阶段的SIF动态变化,与植被指数监测结果高度一致。
该案例表明,SIF设备具备可靠的生理响应探测能力和对植被动态的精准捕捉能力,为农情监测与生态系统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

四、 展望

目前,该系统已在多个野外台站和农业气象站投入业务化运行,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持续稳定的数据支持。未来,我们将持续深化SIF测量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一步拓展系统在多种生态系统及复杂环境下的适应性与稳定性。

Tags:

Comments are closed

搜索其他内容

您尚未收到任何评论。
简体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