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故事专栏首期:固执的决定》

 


2025年4月25号生态监测科研仪器品牌——星视图成立九周年,在进入第十个春天时,我们在星视图公众号开设企业故事专栏,回顾与记录星视图的耕耘与探索之路,第一期我们邀请企业创始人屈老师分享自主研发的点滴心路,展示企业文化与未来愿景。

摘要

01

公司十年:从零到有的奋斗历程

 

问:

在第十年之初,我们想进行企业故事的记录。

首先,作为创始人,您创建星视图的初心是什么?

星视图从一个小团队发展到如今拥有多项专利、服务全国近百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行业领军者,您认为最关键的转折点在哪里?

 

屈老师:

星视图的诞生对我来说既是意料之内也是意料之外的事情。说是意料之内,是因为我一直有一个梦想,希望能够改变国内科研界严重依赖进口仪器进行科研工作的现象,而意料以外则是不敢想象作为一个只在校园里工作生活的我能够创立并带领一个科技型公司发展起来。

说到自己的梦想,不得不回退到20年前的遥感科学以及遥感实验。那时我们野外进行遥感实验,无论是最基础的光谱反射率测量,还是基础地表参数测量,所有使用的仪器都是国外进口的。我曾经带领研究生在野外进行叶面积指数测量,当时使用的是一款国外进口且价值不菲的手持式冠层分析仪。在测量过程中,发现由于靠人工操作进行遥感参数野外测量,不但野外劳动很辛苦,而且难以避免受到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甚至测量人员的心情和工作积极性都会影响数值的准确性。

我还记得就是那个夏天,顶着炎炎烈日,大汗淋淋的我和研究生一起工作,在完成阶段性测量从玉米地回住宿营地的路上,我们谈到了一个梦想:如果我们需要的地面遥感数据能够自动测量,并且能够降低成本的话,我们就可以在地面大量布设仪器,不再需要这么多人到野外测量,一方面解决了科学仪器国产化的问题,另外一方面,还解决了遥感地面观测时空连续性的问题。

在这一梦想驱使下,我就利用业余时间开始了第一代分布式叶面积指数(LAINet)的研发,经过近十年的艰苦工作,我们的成果已经在黑河流域的叶面积指数观测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从此开始了叶面积指数从人工到自动化观测的时代。十多年过去了,我们提出的自动化观测模式,引领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跟踪研究。目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生态遥感观测方法已经成为国内外的普遍共识。

现在看来,国产科研设备的研发与应用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经历了从不被理解到逐渐接受的过程。由于那个时候大家普遍认为科学研究就要使用国外的设备,甚至这个观念已经根植于一些人的内心深处,他们看到你在“鼓捣”国产设备,甚至会认为你不务正业。

故事的转折点正是由于我们的努力成果在一系列大型科研项目的野外实验中得到广泛验证以后,进一步鼓舞了我们从事科学仪器研发的信心,也证明了我们中国人不仅仅是只会花钱买国外仪器,我们也可以研制出性价比更好的科学仪器。

后来,正值国家对科研成果转化的支持,因此,我决定将基于生态物联网的相关技术推向市场化,以服务于更多的国内外用户。到目前为止,星视图仍然以为科学家提供高质量的科学仪器为己任,以创建中国人的自研科研产品为自豪,希望在将要进入第二个十年时能够进一步开拓创新,为用户提供更好的遥感与生态物联网产品与服务。

02

自主研发的艰辛与坚持

 

问:

自主研发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您能否分享一些团队在技术攻关、资金筹措、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具体挑战,以及如何克服?  

 

屈老师:

做国产仪器自主研发的道路是寂寞的,但事情总有两面性。寂寞之路,说明做得人少,而人少也减少了未来的竞争。这也就是现在星视图的产品能够在今天市场上受到广泛关注的原因吧。然而,通向成功之路确实不是一帆风顺的,唯有坚持并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精神,才让星视图发展成今天的样子。

我印象深刻的是,在2020年前后,曾经有客户向我们提出,希望能提供一款可以代替国外进口的物候相机产品,然而当时我们还没有布局物候相机产品。但是,我已经意识到了,未来几年来可能会有多光谱成像产品的大量需求,因为我做遥感应用的研究工作,深深知道光谱学对于揭示地物属性信息的重要作用。

因此,那一年,我带领公司团队技术人员,几乎没有正常上下班时间,也没有周末双休日的概念,通过钻研对比国内外的多光谱成像技术,总结并提出了适合中国市场的多功能多光谱成像技术,从而开辟了星视图公司的新的产品系列,成功地代替并超越了国外物候相机,到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公司的主要营收增长点,并销往海外市场。多光谱物候相机的成功证明了一个道理:不迷信国外产品,努力工作加创新思维,是指导我们从黑暗走向光明的法宝。

03

企业文化:
创新驱动,品质为先

 

问:

星视图科技在业内口碑很高,除了技术实力,企业文化也是重要因素。请您谈谈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如何融入到日常管理和团队建设中?

 

屈老师:

目前公司取得了初步的业界认可,但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回望公司发展历程,能够走到今天的规模,首先感谢广大客户的支持,同时。我们也深知,持续提供高质量的生态物联网产品,为广大科学家提供有竞争力的国产设备,是星视图的公司使命。在这个过程中,公司秉承“创新驱动,品质为先”的企业文化,在创新的道路上不断进取,公司员工上下一条心,以服务用户为核心工作目标,敢想、敢干、敢做,迈步向前。

04

品牌宣传与市场拓展

 

问:

在国产科研仪器领域,同质化竞争严重。星视图科技是如何建立起差异化品牌优势,并扩大影响力的?星视图是否有走向世界舞台的信心?

 

屈老师:

你说得非常对,生态仪器市场是一个非常窄的赛道,可以说目前这个窄窄的独木桥上已经“熙熙攘攘”,如何在这个拥挤的道路上看到不一样的风景?我曾经在创建星视图公司时,和朋友们开玩笑说:作为出身于国家重点大学与重点实验室的我们,一定不重复别人的老路,我们的工作要有创新性。创新性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做有用且别人没有的产品,第二,做已有产品而没有的功能。这些年来,我们现有十多个系列产品,无不是遵循了这两个原则。我举两个例子吧:

叶面积指数联网监测系统就是我们遵循第一个原则完全自主创新并引领国内外同行跟踪追赶的产品,在我们产品问世以前,业界从来没想过叶面积指数还能无人值守自动测量!

而物候相机系列,则是我们遵循第二个选择的产物。在我们之前,市场上不乏一些物候相机,且已经在国内外市场上得到了多年应用。然而,我发现当时已有的物候相机只能拍摄彩色图像,少部分具有红外波段,上述两种物候相机都不能满足遥感物候监测的需求,因为他们的成像原理和光谱波段与遥感应用差别很大。正是认识到了已有产品的问题,我们才研发出真正适合遥感人使用的物候相机。已有大量验证数据表明,我们的物候相机在辐射校正以后可以得到与遥感上物理意义一致的植被指数。

你无我有,你有我好”是对上述两个选择的简要总结。

05

品牌宣传与市场拓展未来道路,道阻且长

 

问:

在当前关税战、世界复杂体系下的环境中,谈谈您对科研仪器未来的发展?  

 

屈老师:

这次美国发动的关税战,对全球化的发展起到了严重的破坏作用。关税的增加必然会增加美国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难度,自然也会增加国产仪器的市场份额。然而,我们应该认识到,无论是否有这场关税战,发展中国的科学仪器产业都应该得到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视。而国产仪器提供商,也不能指望通过这次关税战来占领国外产品失去的中国市场。可能短期内会有市场份额的增加,但是长远来看,研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与服务,获取用户认可才是永续之道。同时,我认为,关税战不会持续下去,短暂走掉的国外厂商肯定还会回来的。

星视图公式在十年前开始布局国产科学仪器研发,可以说我们已经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然而,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我们只有做得更好,甚至说比国外厂商做得更好,才能对得起国内用户对我们的厚爱。以产品质量与优质服务来开拓市场,而不仅仅依靠国外厂商退出的短期空挡。

06

未来展望:立足中国,走向世界

 

问:

展望下一个十年,您有怎样的战略规划和愿景?  

 

屈老师:

这是一个很大也很难的问题。老实说,星视图的成立本身就有偶然性和常识性,所以我很难说那时候能想到十年后的今天会发展成什么样子?而现在让我回答下一个十年会是怎么样,我也很难说出来具体的规模。但是,从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来说,如果和一群对的人,在对的时候,选择了一个对的方向,大概率会做成一件对的事情。当然,这里只是概率,市场是无情且瞬息万变的,只有那些能够敏锐察觉风向并且把稳船舵的人,才有可能会笑看潮起潮落。  

07

结语

九年前那个被称作”固执”的决定,最终在田间地头开出了科技之花。星视图将实验室灵感化作行业新标:第一台 LAINet 系统在黑河流域首度点亮数据之光,国产物候相机于山林捕获首组多光谱影像,见证中国科研仪器自主化。屈老师坦言:“我们不是颠覆者,而是解题者,愿在生态监测的方程里永不停歇地探索。”  

END

 

Tags:

Comments are closed

蒐索其他內容

尚無留言可供顯示。
繁體中文